2008年3月13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救助制度改革期待“大手笔”
台建林 宋飞鸿

  为了迎接上级的卫生检查,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的一名民政干部派人将一个流浪汉“扔”到了邻县。流浪汉死了,民政干部判了,但他却得到了县里人的同情,因为,这样处理流浪人员已经成为“潜规则”。
  现行救助制度对救助程度规定得不明确,对县级以下乡镇怎样救助流浪乞讨者规定得不明确……在找出救助制度种种不足的同时,这一事件又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记者见到谌太林的时候,是他接到终审判决的第三天。陕西省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他的上诉,维持了一审法院判处他二年有期徒刑的判决。此时,他已在柞水看守所羁押了整整5个月。
  午后的阳光打在他的脸上,略微暗淡的眼神,显得有些疲惫。他今年52岁,曾担任过安康市宁陕县广货街镇纪检委书记、镇人大副主席等职务。去年5月,通过竞争上岗,当上广货街镇政府的民政宗教助理员,专门负责民政工作。
  而刚上任一个多月后,就发生了他雇人将流浪乞讨者抛弃在邻县柞水的秦岭山中的事,乞讨者的尸体后来被人发现。
  这名乞丐的死亡让他锒铛入狱,谌太林也成了当地乃至全国公众关注的焦点。面对弱者,一个民政干部何以如此铁石心肠、冷酷无情?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谌太林面目全非。

  一名乞讨者的最后30个小时
  时间拉回到2007年6月29日早上8点,宁陕县广货街镇。
  这天,安康市有关领导要来检查卫生和安全生产,镇上的干部早早地做好了迎接准备。
  此时,有人发现一名流浪汉躺在镇政府附近的草丛中。派出所接警后报告了镇长吴大鹏。
  “你去处理一下。”吴大鹏立即安排干部前去,要求在市领导来临之前把所有突发的问题处理好。被派去的这名干部,正是谌太林。
  来到现场,发现乞讨者语言含糊不清,不能行动,谌太林便到街道上的个体诊所找了一名医生对该男子的心脏进行了检查,初步判断身体正常,可能是饥饿所致。他又从镇政府的职工食堂拿了几个馒头,塞给流浪男子。
  早上9点,谌太林找来出租车司机姜德印和个体户郭云丰,要他俩将这名男子马上拉到紧邻的柞水县境内。两人“跑腿”的酬劳,经讨价还价后定为30元。
  一小时后,在柞水县境内的黄花岭上,姜和郭将乞讨者放到公路的隧道内。返回时,天已经下起蒙蒙细雨,两人拨通谌太林的电话:“人已经放到黄花岭了……”
  电话那头,谌太林说知道了,就挂断了。谌太林万万不会想到,他的“精心安排”竟然会闹出人命。
  第二天下午1点,隧道内的修路工人发现急促喘气的流浪者,于是将他抬出隧道,放到公路一侧晒太阳。
  下午3点,海拔1400米高的秦岭山上,这名三十岁出头的乞丐的尸体被附近村民发现。

  没想到要把他送到救助站
  虽然经当地公安部门多方努力查证,但死者的身份至今仍不明确。
  2007年7月4日,柞水县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玩忽职守罪将谌太林刑事拘留。10月,柞水县检察院以谌太林涉嫌玩忽职守罪向柞水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我见那人是一个要饭的,就没有引起重视,想着给他两个馍吃就行了,根本没想到要把他送到县里的救助站。”在柞水县检察院,谌太林脱口而出的话让办案人员有些吃惊。
  “我不是凶手!”谌太林心中有怨言,他始终认为,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错。他在辩解中说得最多的理由,是镇长安排他处理的——“处理”的潜台词,当然是拉得越远越好。
  人们注意到,此案审理过程中,被雇佣参与遗弃乞讨者的两个人没有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虽然出租车司机姜德印和个体户郭云丰两人受谌太林指使,但也不能逃避法律责任。”陕西金镝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军认为,两人不可能不知道,将一个身体虚弱的流浪者遗弃在公路隧道中,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检察机关没有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起诉两人应该受到质疑。

  救助程度及方式无明确规定
  “谌太林事件”发生后,宁陕县有关部门成立调查组,对相关责任人和主管领导进行了纪律处分。当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对谌太林遗弃行为表示谴责的同时,也表示,自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开始施行以来,乡镇一级的救助依然难以为继。
  柞水县民政局有关人士说,民政部门进行救助的原则是自愿受助、无偿救助。按规定,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救助工作一般不超过10天,超过期限后救助站工作人员会劝说被救助人返乡。职业乞讨者对此不感兴趣,大多拒绝救济。
  “我们废除了强制收容,但新的制度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由各地自行掌握,就容易引发推卸救助责任现象的出现。现有的救助制度对于县级以下的乡镇、农村的流浪乞讨人员该怎样救助,没有明确的规定。作为乡镇一级来说,几乎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门的救助管理站,要求民政干部将流浪乞讨人员送回原籍或送往大城市救助站业务量太大,人员、财力也十分有限。比如宁陕县民政部门负责救助工作的有3个人,全年经费仅有6000元,根本无法保障日常救助工作。”这位工作人员说。
  许多人有这样的看法:地方财政本来就比较紧张,在无法负担的情况下转移乞讨者实属无奈,其他地方可能有更过火的行为。但绝不能碰到死伤事故这个高压线,谁碰上谁倒霉……
  类似的说法在商洛市民政部门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干部处也得到印证。
  他说,平时遇到上级部门卫生检查、文明评比等活动,流浪乞讨人员时常被推来推去,以前在外市还发生过某地的乞丐一夜之间连续被几个县接力搬运的情况。从发现乞讨者,请示领导,到检查身体,发送食物,然后安排人员拉离当地,这一系列处理的程序方法似乎运作得十分娴熟,独特的“救助潜规则”起到了作用。